化工泵

参加红军数十年回乡后发现家人无恙感慨阎锡山重乡情

时间: 2024-04-05 10:36:40 |   作者: 化工泵

  1901年,出生于五台县永安村;同一年,与他一河之隔的河边村有一个叫阎锡山的年轻人,考入了山西武备学堂。

  1911年,十岁的被送到本村的私塾读书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我上学的那年冬季,教书先生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:山西的都督是阎锡山,河边村人氏。”

  这一年,阎锡山在武昌起义后率领山西新军发起了了太原起义,并自任山西都督。辛亥革命的历史浪潮就这样席卷了山西,也刮到了永安这个小村子。

  不久后,和他的小同伴们都剪掉了头上的辫子,不再读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四书五经,改换了新课本。

  在家中排行老二,上面还有一个哥哥、那个年头,长子一定是比次子更受重视的,所以哥哥徐受谦读的书比较多,后来去了太原,而弟弟在早早地中断了学业,去了河北一个远房亲戚开的书店里当了3年学徒。

  1919年,18岁的遇到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:这一年,他在太原做事的哥哥给他写信,告诉他阎锡山在太原成立了一所国民师范学校,正在官费招生,让他赶快报考。于是从书店辞职,回到了老家。

  上过私塾,他的父亲又是前清秀才、教书先生,加上在书店学徒期间也读了3年的书,所以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,并在五四运动前两个月入校就读了。

  日后的山西国民师范人才辈出,高君宇、、王世英、程子华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。

  在这里,不仅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,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,也第一次接触了军事——这所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准军事学校,目的是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,以巩固自己在全国的地位。学生一入校就发军衣、皮鞋、绑腿,完全是军人装束,除了文化课外还有阎锡山部队里的营级以上的军官来上军事课。

  电影《大决战》中有一个镜头是徐帅说:“阎锡山不光是我的同乡,我在太原国民师范念书,他还做过我的级任教师呢。”其实,当时的阎锡山早已是名震中国的山西的头号人物,国民师范的校长是他的得力助手赵戴文。

  1926年,国民革命军北伐,阎锡山请求加入,不久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,阎锡山于是除五色旗,改悬旗,把枪口对准了奉系军阀张作霖。

  这一年,再次考入有着“第二黄埔”之称的武汉军校,认为,武汉军校时期是他“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”,他在此期间入党,此后为事业奋斗终生。

  1929年,受组织委派来到了鄂豫皖根据地,担任红11军31师副师长(此时师长吴光浩已经牺牲,但为稳定军心民心暂不公布,名为副师长,实际为师长)。这是他日后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第一步。

  在同一年,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却因为“国军编遣事件”和蒋介石纷纷决裂,最后导致了中原大战的爆发。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接连败北,最后不得不黯然下野,赴大连潜心进修哲学。

  而与此同时,在鄂豫皖根据地干得风生水起,转战川陕后,又指挥8万红军击败了国军的20万之众,取得了歼敌10万的战果。也因此成为了红军战史上歼敌最多的高级将领。

  期间,阎锡山通过种种渠道得知,隔壁永安村徐懋淮的儿子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,把蒋介石的王牌部队打得落花流水。他开始对这个同乡后生产生了一丝敬佩之意,禁不住对他的同乡将领们说道:“我倒想何时,亲眼见见这位,和他攀谈攀谈。”

  当时日本对华北不断威逼,阎锡山为了保住山西,同意八路军开赴山西作战,而在八路军入晋后,行进路线、作战原则、指挥关系、后勤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还要具体协商。中央决定,让身为山西五台人的协助周恩来去完成这一任务。

  在太原谈判期间,周总理、朱老总和彭老总都建议回家看看,他们说:“你和家人离别多年,应该回去看看;阎锡山很重视老乡关系,相当器重你,你回家探亲,他不会故作刁难;五台山区战略地位重要,是我们下一步开展游击战争的基地之一,你去走一趟,能扩大党的影响。”

  因此带上警卫,坐着阎锡山的小汽车回到了阔别12年的故乡。看到家人安然无恙,很开心。妹妹告诉她:“那些年闹事,阎锡山看在同乡分儿上,倒没来家里找麻烦。”(《回忆录》339页)

  阎锡山没有因自己参加红军,就让人来找家人的麻烦,这一点内心是感谢的,所以特地在回忆录里写了一笔。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参加革命后,全家共有13位亲人牺牲,建国后还为王氏烈士们题词“光荣流血”。对比一下徐家和王家的遭遇,便能够理解这种心情。

  阎锡山之所以如此,正如前面周总理等人所说,他是一个很重视老乡关系的人,他的很多亲信,如赵承绶、赵戴文都是山西五台人。他的同乡、亲戚在山西任职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,当时山西民间流传的“会说五台话,就把洋刀挎”指的就是这一情形。

  另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,当时的北方较于南方,革命气氛并不浓厚,没有农协、农民自卫军等组织,社会整体还是保持着原本的面貌,尤其是山西作为当时全国的“模范省”更是如此,所以波动不大。

  再者,的父亲徐懋淮为人耿直,办事公道,是个受人尊敬的教书先生。他们村里有什么打架斗殴、家庭纷争、分门立户、典地立契,村里的人都会找他调解或者从中做保。

  而且他们所处的五台县,又是佛教名山,周围的佛家弟子众多,包括的母亲就是一个很虔诚的信徒,每日清口吃斋,不沾荤腥,闭目打坐,从不间断。

  当然,这并非是说阎锡山就是一个心向革命,或者同情革命的人。27年蒋介石、汪精卫背叛革命后,先后制造了“四一二事件”和“七一五事件”,阎锡山也在太原制造了“五九事件”,在国民师范大礼堂逮捕了我党的3位党员,当时也在大礼堂,他在群众的掩护下才逃过一劫。

  “七一五”后,阎锡山调动军队,封锁了我党领导的太原总工会和太原兵工工会,并在国民师范、省立一中、进山中学等进步学生聚集的地方布置了大量便衣,对学生进行恐吓、威胁、逮捕。

  27年10月,山西省省部员王瀛、朱志翰夫妇奉瞿秋白之命回山西整顿工作,在途中被逮捕,阎锡山下令:“为维护地方治安,抓住要犯,立即执行枪决。”

  最终,王瀛被判处死刑,执行枪决。王妻朱志翰因有孕在身,幸免死刑,改判为无期徒刑,交监执行,直至抗战开始,才被组织营救出狱。

  可见,蒋介石干的事情,阎锡山也在干,只不过由于南北革命形势的差异,阎锡山不如,也不必像蒋介石那样凶狠。阎锡山还认为,要消除我党的影响,“清其法”是首要的,“清其人”则次之。阎锡山的副手、当时山西的第二号人物徐永昌总结说:“蒋先生论剿共须七分政治, 阎先生以为必九分。”

  阎锡山好的地方在于,他在抗日战争中,站在了国家的利益这一边,而没有像一些人一样投降日本。正如徐永昌所言:“无论如何阎先生总不至于不爱国”,他虽然“好谲好诡, 其爱国则不后于人”。

  早在1933年秋, 日本方面就开始派人做阎锡山的工作, 希望得到阎的协助,,被阎锡山“婉言谢之”。1934年春日本人更进一步拉拢阎锡山,希望他出面“主持”华北。当时各方多疑阎锡山要勾结日本,但从种种资料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战争来看,阎锡山当时并无意和日本妥协或者勾结。

  1935年10月下旬,蒋介石入晋访阎,阎锡山明确表态拒绝参加华北“自治”运动, 并同意赴南京参加大会,以示共赴国难的决心。蒋介石因此颇为感动,赞扬阎锡山“深明大义”,不久后任命其为军事委员副委员长,协助自己安定华北。

  对阎锡山来说,山西是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基业, 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,所以,对日本人的入侵,他势必拼死抵抗。西安事变爆发后,我党主动提出要和阎锡山停止内战、合作抗日时, 阎锡山欣然接受,这便有了后来的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。#图文万粉激励计划#